技術文章
TECHNICAL ARTICLES
更新時間:2025-11-05
點擊次數:39
一、結構設計:從布局到功能的本質區別
(一)腔體布局與結構形式
鐘罩式凍干機(圖一)采用上下分立的經典結構,凍干腔與冷阱呈垂直分布,凍干腔通常為透明有機玻璃罩,便于實時觀察物料狀態。然而,其凍干腔不具備預凍功能,需依賴外部低溫設備完成物料預凍,增加了人工操作環節和交叉污染風險。

圖一 鐘罩式凍干機 圖二 箱體式凍干機
箱體式凍干機(原位型)(圖二)則采用一體化腔體設計,凍干腔與冷阱獨立分隔,內部集成制冷擱板,形成封閉的凍干系統。擱板兼具預凍與加熱功能,物料從預凍到干燥的全流程無需轉移,通過設備內置的制冷系統直接降溫凍結,避免了外部環境干擾。這種結構緊湊且密封性強,顯著提升了凍干過程的可控性。
(二)預凍功能的實現方式
鐘罩式凍干機的預凍環節依賴外部設備(如低溫冰箱),預凍完成后需人工將物料轉移至凍干腔,操作步驟繁瑣且易受環境溫度影響,可能導致物料局部融化或溫度波動,影響凍干均一性。
箱體式凍干機的擱板直接搭載制冷模塊,可在腔體內實現 - 40℃至 + 70℃的溫度調控,支持物料原位預凍。通過精準的 PID 控溫技術,擱板溫度均勻性誤差可控制在 ±1℃以內,確保物料在預凍階段形成穩定的冰晶結構,為后續升華干燥奠定基礎,尤其適合對溫度敏感的生物制品。
二、功能設計:自動化與專業化的技術分野
(一)操作自動化與流程控制
鐘罩式凍干機在操作上依賴人工經驗,整個干燥過程需操作人員手動調節真空度,切換冷阱工作狀態。例如,在真空度調控環節,操作人員需時刻關注真空表讀數,手動調整真空泵的工作頻率,以維持合適的真空環境。凍干曲線也難以實現程序化控制,這意味著每次凍干實驗的工藝參數難以精確復現,不同批次的實驗結果可能存在差異。
箱體式凍干機則代表了高度自動化的發展方向,配備了智能控制系統,支持凍干曲線的全流程編程。操作人員可以提前在控制系統中預設好 50 個以上的控溫區段,設備就能按照設定的程序自動運行。系統還能實時監控真空度、冷阱溫度、擱板溫度等關鍵參數,并將這些數據自動保存,方便后續追溯查詢。在醫藥生產領域,一些箱體式凍干機集成了物聯網模塊,即便操作人員不在現場,也能通過手機或電腦遠程監控設備運行狀態,一旦設備出現異常,還能及時發出故障預警,極大地提升了生產效率和工藝穩定性,符合醫藥行業對 GMP 規范的嚴格要求。
(二)密封性與環境控制能力
鐘罩式凍干機的透明罩和凍干腔均為亞克力材料,長期使用后,尤其是在溫度變化和壓力差的作用下,可能會發生翹曲或變形,透明罩與底座通過密封圈連接,密封圈會逐漸磨損,這些都會導致密封性下降。密封性不佳會使得真空度難以維持穩定,進而影響凍干效果。由于冷阱安裝在凍干倉體下方,凍干腔上下溫差較大,可達 5℃以上,這就容易造成物料干燥不均勻,有的部分干燥過度,有的部分干燥不足。
箱體式凍干機在密封性和環境控制方面表現出色。它采用醫用級不銹鋼腔體或高強度密封材料,能有效保障設備的密封性,空載時真空度可穩定維持在 10Pa 以下。設備還支持惰性氣體回填功能,精度可達 0.2μm,能有效隔絕外界污染,為物料提供低氧的干燥環境。擱板加熱系統通過輻射或傳導的方式均勻供熱,配合冷阱強大的捕水能力,凝冰量可達 6kg以上,確保物料在低溫、低氧的環境下完成干燥。對于酶制劑、疫苗等易氧化的樣品,這種環境控制能力至關重要,能較好地保留樣品的活性和品質。
三、總結:技術選型的核心考量
鐘罩式與箱體式凍干機的設計差異本質上反映了 “成本 - 效率 - 精度" 的權衡。前者以簡潔實用取勝,適合入門級實驗和常規物料干燥;后者以技術集成見長,滿足高精尖領域對自動化、密封性和工藝可控性的嚴苛需求。在實際選型中,需結合物料特性(如生物活性、形態結構)、生產規模(實驗型 vs 中試型)及合規要求(如 GMP 認證),選擇最適配的設備方案,以實現凍干效率與質量的雙重優化。